6月25日,中德企业在安徽合肥举办的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上洽谈交流。新华社发
新华社合肥6月26日电 题:向“智”升级 中德加强智能制造领域合作
新华社记者汪海月、郭晨
25日在安徽合肥举办的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上,伍尔特电子控制系统(沈阳)有限公司总经理霍汉默热情介绍了企业在华业务版图和合作意向。这也是霍汉默今年第三次来到华东这个以“高科技”“智能制造”等为新标签的科创大省。
“这里的汽车产业和科创技术正蓬勃发展,我们希望在这里获得新的客户、新的市场和新的可能性。”霍汉默说,公司已为包括江淮汽车等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提供电池管理系统、智能控制器等产品,并和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合作,研发更多智能产品。
这场为期3天的产业对接会吸引了包括宝马、西门子等在内的近100家德国企业及机构高管齐聚安徽。通过产业集中考察、专题洽谈交流,对接会期间共促成贸易投资项目28个,总金额超68亿元,涉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生命健康、节能环保、人工智能等产业。
随着中国创新动能增强,中德合作正从“技术引进”迈向“联合创新”和“双向赋能”,为全球智能制造提供协同范本。
“中德已成功合作几十年。中国的企业和人才正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潜力,吸引很多德国企业在此进行研发,并将技术输出到全球。”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说。
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4/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,55%的在华德企预计,他们的中国竞争对手将在未来5年成为其行业创新领导者。约半数受访德企表示将通过与中国伙伴合作来提升竞争力。
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通快集团,是机床工业及激光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,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这家德企不仅在中国的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浪潮中迅速发展,也在持续加强和中企的合作,促进技术升级。
“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,超过2000种工艺都需要用到激光,我们还和中国合作伙伴共同进行工艺研发,突破了铜和铝合金材料的一项技术瓶颈。”通快集团中国区总裁杨刚博士说。
在杨刚看来,德国企业在流程上的创新性和系统性以及长期的技术积累,保证了德国制造的质量。与此同时,中国在供应链、发展速度、灵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上具备优势,双方优势互补,将放大合作效能。
从技术共享、标准互认到产能协同,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正从单体项目升级为系统生态,领域不断扩大,层次不断升级。
今年4月,继与阿里巴巴达成AI大语言模型战略合作后,宝马中国再度深化本土AI生态布局,宣布接入DeepSeek;今年6月,法兰克福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正式投用,助力中德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更多标准化成果;飞沃科技与德国知名航空零部件制造企业Heggemann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融合中国低成本高效率优势与德国高质量精益生产经验,聚焦于航空核心部件的生产制造……
中国各地政府也在为中德合作培育沃土。安徽已建中德(芜湖)国际合作智能制造生态产业园等4个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,大众汽车集团等100多家德企深耕安徽。湖南今年发布《湖南省深化对德合作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对德资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,为对德合作园区建设提供专项扶持。
受访德企表示,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携手同行,将为双方带来利好,并为全球供应链注入更多确定性。
“中德合作是互惠共利的,相信我们的合作将为工业4.0时代树立一个全球基准。”霍汉默说。
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