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华尔街见闻
“投行黑马”都有谁
投行业务,历来是券商的核心战场。
承销规模、项目储备、净收入,直接决定了谁能坐在投行圈子的金字塔顶端。
2025年中报,收入榜单揭晓,其中展现的“差距”,不在细枝末节,而在量级。有的机构收入过亿,巩固霸主地位;有的券商净收入不足一亿,却靠“负转正”的跳跃冲进视野;更有人用一次猛进,改写了排名的天花板。
这不仅是数字的比拼,更是投行格局的重构。谁能持续接下大单子,谁就能在未来的周期里掌握主动权。
头部阵营的“硬碰硬”比拼
在2025年中报里,券商们的投行业务收入,成了最能看出真本事的一块“试金石”。
所谓投行业务净收入,其实就是这些项目落地之后,真正能带回账上的利润,直接体现一家券商在股权融资市场里的赚钱实力。榜单一出,就能看出哪些券商接下“大单子”。
(如上图)今年上半年的前十名,中信证券依旧稳坐“铁王座”,以4.51亿元的净收入高居榜首。
紧随其后的,是申万宏源的3.31亿元和中金公司的2.76亿元,三家合计超过10亿元,牢牢站在第一梯队的位置。
国泰海通、天风证券、中信建投收入在1.8亿至1.9亿元之间,显示出稳定的中坚力量。再往后,招商证券、浙商证券、东吴证券、东兴证券也跻身榜单,虽然单家收入不足1.5亿元,但能冲进前十,本身就说明在区域市场或单个项目上打出了“差异化突围”的效果。
巨头“快速回血”
华尔街见闻·资事堂梳理发现:如果把上述十家券商拉开来看,会发现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格局。第一梯队是“巨头专属”,中信、申万、中金形成了中国投行业务的金字塔顶端。
至于中金公司,它的表现堪称“快速回血”。去年同期投行业务净收入还是-7.84亿元,相当于在赔钱运营;今年却成功扭转,录得2.76亿元的正收入,用一个漂亮的“急刹转弯”证明了自己的投行项目储备和执行能力。
再比如中信建投,去年还是-0.69亿元的负值,今年已经是1.80亿元,也用数据完成了“盈利重启”。
业内人士透露:上述“负转正”现象背后,一方面是去年一级市场环境低迷,大量股权融资和债券承销项目被迫推迟,收入端呈现“跨期确认”;另一方面,今年以来IPO与再融资窗口逐渐回暖,前期储备的项目在2025年上半年集中落地,带来了一次“业绩反弹”。
“亿元门槛”之外的队伍
如果说前十名的竞争是投行业务的“头部角力”,那么第11至20名,则更像是徘徊在“亿元门槛”之外的次梯队。
(如下图)这个梯队的券商,上半年投行净收入都不足1亿元,与前十名的头部券商相比,差距已经是一个量级。
换句话说,前十名的龙头券商在“亿元以上”的舞台博弈,而这个梯队大多还停留在“几千万”的局部突破。
这种差距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悬殊,更反映出资源、项目储备乃至品牌溢价的差别。
这个阵营里也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亮点。比如国投资本、第一创业、华安证券等,去年同期投行净收入还在负值区间,今年则陆续转正。
整体来看,这个梯队的共性非常鲜明:项目规模偏小、盈利波动大、对市场环境的依赖度更高。在行情好的年份,它们能够凭借几单项目实现“惊喜反弹”。
对这些券商来说,未来的投行业务挑战,更是能否跳出“几千万的循环”,跻身能够稳定分享大项目红利的阵营。
“投行黑马”涌现
上半年最新排名中,有多个“投行黑马”值得密切关注。
其一是东兴证券。在2024年上半年,它的投行净收入仅排在全行业第33位,当时甚至没有录得正收入;而到了今年上半年,直接跃升至第十名,可谓上演了一场相当凌厉的“猛进”。
最新中报披露:“2025年上半年,公司实施投资银行业务架构改革,业务管理由团队制向项目制转变,细化管理单元,提升管理效能,充分发挥投行专业优势。”
其二是申万宏源,这家可谓“冲劲十足”。在2024年上半年,它的投行净收入还排在第七位,而到了2025年同期,却一举“冲”到第二的位置,俨然成为最头部排行榜单里最大的黑马。
其三是国投资本。在2024年上半年,它的投行净收入仅位列全行业第27位,而且还处在负值区间;而到了2025年同期,不仅成功“由负转正”,更是蹿升至第13名的位置。这种从亏损到盈利、从尾部到次梯队的跨越,堪称一次“加速度式”的冲锋。
国投资本在最新中报透露了展业思路,“积极加快产业投行转型步伐,储备优质项目,截至2025年6月末,国投证券股权在审项目19个,行业排名第7,2025年以来新增申报辅导项目9家,行业排名第5,为后续一至两年的业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。”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
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
责任编辑:凌辰
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